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游牧民族的社会转型与草原生态张昆著根在草原(2)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以上我们看到,当时的讨论还没有考虑到工业资本和草原生态的关系。至少说在那之前草原受工业资本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之后的草原发生了剧烈的变

以上我们看到,当时的讨论还没有考虑到工业资本和草原生态的关系。至少说在那之前草原受工业资本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之后的草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工业资本的力量相当强大,而在之后内蒙古草原从东到西不同程度都受到了工矿业开发的影响,工业和草原的关系越来越成为讨论草原的焦点。

由此2011年8月的这次调查,我是带着“工业下牧”的思想开展调查研究的,希望探讨工业等现代性资本进入牧区之后对游牧社会造成的影响。在我们去之前张昆已经在西乌珠穆沁旗独自开展调查20多天了,随后又跟随我们来到东乌珠穆沁旗,有别于同样是北国草原却有着浓重开放和工业特征的西乌珠穆沁旗,东乌旗的草原更加保持着游牧民族应有的草原风貌和传统气息。东乌珠穆沁旗位于锡林郭勒草原腹地,包括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两种植被类型,牧草的高度、盖度及草质都较为优越。可以说,这里是内蒙古境内草原植被和游牧生计方式保存较为原生态的纯牧业旗。2009年,又被授予了 “内蒙古游牧文化生态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草原环境及游牧生计方式,使当地至今保留着较为原生态的游牧文化,如乌珠穆沁长调、祝赞词、马头琴、蒙古袍等制作技艺等,其中乌珠穆沁长调已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素有“长调之乡”的称号。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牧区社会就被卷入国家化、市场化的现代体系中,从游牧到定居、再定居,从牲畜作价归户到草场承包到户,再到今天的牧区振兴和牧业现代化,草原生态环境受到影响的同时,他们的生活从世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计逐渐实现了定居放牧,就像我们在田野中看到的打草机、搂草机及由太阳能带动的“游牧房车”等先进的牧业机械,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牧业生产中,他们的生计生活经历了一个快速变迁转型的历史进程。由此,当时我就和张昆说,在这里调查要关注较少受到外界影响的纯牧业社区如何受到外力因素的推动发生变迁,这种变迁如何影响生活在这里的牧民,而牧民又通过怎样的方式来适应和应对这种变迁,背后是否存在一种深层的文化机制。特别是要关注游牧、定居、工业资本、市场、社会组织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在1992年开始到锡林郭勒盟做关于草原生态和人文因素的调查,对于游牧社会的人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游牧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游牧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已经小于1%,并且正经受着现代化、城镇化等现代性因素的冲击,很多牧民逐渐放弃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走向定居,但定居之后又对他们草原的生活方式依依不舍,内心充满着焦虑。张昆博士的研究正是对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定居之后,内心充满深厚的草原情结和对草原依恋情感的表达和书写。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很多游牧民都在政府草场政策的改革下逐渐定居下来。随着定居化工程在内蒙古牧区的广泛推行,定居给游牧社会造成的影响日渐明显,不仅表现在生态环境方面,而且还对其世代从事的游牧生计方式、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这方面的思考,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呼伦贝尔草原进行过调查,从1984年开始,又对中国西部、北部草原边区进行了考察研究。费先生先后从黑龙江到内蒙古,再到宁夏、甘肃及青海民族地区,对当地的农林牧业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分析了牧民定居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总结了这些地区的生计发展模式,认为定居及其汉族移民的进入是导致草原生态失衡、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发生变迁的主要原因。由此他将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诉诸于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化畜牧业。而这一解决之道在34年后的今天正出现在张昆的田野点——东乌珠穆沁旗,调查中,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机械化牧业合作社、草业协会、乌珠穆沁种公羊协会等现代化畜牧业生计方式正在实践。

内蒙古草原是连接“草原丝绸之路”及“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连接中原和外蒙古旅蒙商道的重要枢纽。草原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草原总面积8800万公顷,约占全国草场面积的1/4。区域广、跨度大,植被类型多样,牧业生计典型,传统生态文化保留较完整,在我国草原生态系统和牧区发展中有其典型性和代表性。从牧业移动规律来讲,游牧方式分为水平放牧和垂直放牧两种类型,如同中亚、中东、南美洲及阿拉伯半岛上生活的牧民一样,内蒙古草原依托独特的平原草原以水平放牧方式为主,正是这样一种地理特征及放牧方式被一些学者看作是更加适合定居的放牧类型,日本北海道大学的七户长生[1]曾指出,定居比较适合水平放牧的地区,而对于垂直放牧的地区就很难适用。比如在内蒙古草原上,牧民定居之所以进展较快,就是因为那里的草地资源可以水平利用,比较容易进行地域的划分,而新疆的资源只能垂直利用,受其制约,地域的划分非常困难。因而伴随着草场承包到户政策的推进,定居工程在内蒙古牧区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nmgsfdxxbzz.cn/qikandaodu/2021/0715/1354.html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
下一篇:第八届中国语言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问题学术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投稿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版面费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